稚葉觀點|【與快時尚對抗:面對永續轉型,紡織產業怎麼做】

 


【與快時尚對抗:面對永續轉型,紡織產業怎麼做】

你身上穿的衣服也很「快」嗎?

在眾多快時尚服飾品牌中,被稱為極快時尚的品牌「SHEIN」近年的年營收已超過300億美元,在美國的市場營收占比甚至超過ZARA與H&M等知名品牌,足見消費市場已不再滿足於快時尚,更逐漸向「極快時尚」演變。

只是,這些快時尚品牌雖然購買方便又價格實惠,卻存在各種負面爭議——壓榨勞工、使用有毒物質、製造化學污染......等,只怕是與當下的永續發展理念背道而馳。


衣服來自哪裡
​人造纖維的主要成分是石化原料,以台灣紡織業來說,上游廠商生產的布料纖維有85%是人造纖維。因為天然纖維更容易受氣候或人力等生產資源影響,導致成本更高,所以為了壓低成本,快時尚品牌的衣服多使用人造纖維製造。

不只原物料採用塑化與石化原料,人造纖維的製造需要大量熱媒,意即生產過程中會耗費許多能源;同時,染整也是最耗費能源與水資源的階段之一,使得紡織業成為前六名高耗水的產業。


美麗的衣服,有毒的水
​鮮受關注的是,染整階段所產生的工業廢水有可能是「有毒廢水」。根據世界銀行估計,全球有17~20%的工業廢水汙染來自紡織染整業;約40%著色劑含有已知致癌物質;染整廢水中包含約72種有毒化學物質,其中30種無法去除;或者布料會在水中留下微小纖維和塑膠微粒,對環境造成污染。此外,因為染整與成衣製造需要大量勞動力,快品牌成衣廠大多設置在人力相對低廉、法治相對不成熟的發展中國家,往往對他們的自然環境與勞動人權造成不可逆的傷害。


要時尚,要永續,國際品牌紛紛減碳轉型
​為了符合永續轉型,眾多國際品牌與成衣製造商如Nike、Adidas開始將目標放在提高再生纖維的使用量及減少碳排放。而台灣是世界機能性紡織品消費市場的主要原料供應來源之一,台灣的紡織企業有76%是國際品牌的供應鏈廠商,因此淨零減碳的環保措施無法避免,且幾乎都必須與國際接軌。


為求環保,台灣紡織業者也會以「回收聚酯」製作成衣,或是開發更具機能、環保概念的材質。然而相較於成本更低的人造纖維,這些環保材質的紡織品製作成本偏高,整體而言,仍舊無法替代市場對快時尚與極快時尚服飾的需求,但我們可以透過技術研發與設計提高產品附加價值,讓永續時尚不只是品牌的「漂綠」行銷。



若非大型的企業或品牌,中小型企業們應如何應對?
建議先瞭解上下游廠商及客戶對國際永續轉型的需求,積極迎接這波轉型趨勢;其次盤點如何減碳、遵守環保規範、邁向淨零碳排,也可以取得相關認證(如全球回收標準GRS、OEKO-TEX® Standard 100 紡織品無毒保證、bluesign® 等認證標章),一起建立更永續的紡織產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