稚葉觀點|【迎向超高齡社會 永續醫療刻不容緩】 ——從他山之石的動搖裡,我們學到了什麼?

 


【迎向超高齡社會 永續醫療刻不容緩】
——從他山之石的動搖裡,我們學到了什麼?

2024 上半年討論度最高的國際新聞之一,便是韓國這一起從 2 月 20 日開始的醫師大規模集體罷工事件。醫師們因不滿政府的醫學院擴招政策而發起罷工抗議行動,由於各方無人願意讓步,這場活動一直持續至今仍未落幕,已經邁入 120 天,儼然形成一場醫界與政界之間的長期對戰,對韓國國民健康與醫療體系的維持造成重大衝擊。

根據 OECD (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)統計,韓國每千人擁有 2.6 名醫師(包括韓醫師),遠低於成員國每千人 3.7 名醫生的平均值,是其中醫患比最低的國家之一;而與此同時,由於醫師數量相對稀缺,韓國醫師的平均年薪高達 192,749 美元,是 OECD 成員國中最高的。

醫師們普遍擁有高薪,難道,醫師們的抗爭只是為了守護自身利益,而沒有其他原因了嗎?


事實上,醫師們的主張並非毫無道理。醫界認為,韓國政府的改革計畫無法真正解決韓國的醫療困境,包括國民健康保險造成的資源分配問題,以及部分科別醫師面臨醫療訴訟的高度風險。醫界認為「資源分配不合理」導致部分醫療人員遭遇低薪高工時的勞動力剝削,「濫訴」更使得許多醫師寧可放下專業,改往低風險又好賺錢的科別服務。在沒有合理的配套措施之前,貿然大開招生之門,恐怕只會使得天秤加劇失衡,而無法真正排除當前的醫療困境。

韓國醫師們遇到的難處,臺灣也有。回看台灣,在全球趨勢的帶動下國內不乏對於「永續醫療」的討論,也有不少公私部門協力發起的行動。例如新北市政府早在 2019 年便發表了《新北市永續發展目標地方自願檢視報告》,與轄內 12 家大型醫療院所簽署永續倡議書;亞東醫院致力轉型智慧醫院;雙和醫院將廢棄的PE藥罐和點滴袋再生製造為院內自用的醫療垃圾袋;還有淡水馬偕利用天窗節能,以及土城醫院的黃金級綠建築......等。儘管如此,台灣醫療體系正面臨與韓國相似的困境——血汗醫護、醫療資源分配不均,還有「五大皆空」的內科、外科、婦產科、小兒科與急診科。


我們無法否認,「永續醫療」終究不是只靠科技和硬體就能達成的,唯有讓投身其中的每一個「人」都能健康、安全、有尊嚴地工作,整個體系才能長治久安地運作下去。
台灣如今正走向超高齡化社會,屆時急慢性醫療需求將大幅增加,為了避免重蹈韓國住院醫師大罷工的覆轍,我們呼籲:

*政府擬定醫療政策前應與醫界充分溝通,理解醫護需求,爭取醫護認同。
*檢討醫療糾紛處理制度,降低相關法律程序的繁複程度,並減少濫訴風險。
*檢討健保給付項目與支付標準,採取彈性差別支付,避免部分醫師收入過低。
*增加醫學院招生名額宜有配套,同時提供合理薪資與福利,吸引優秀人才留任。
*落實各地區醫療資源均衡發展,並藉數位科技提升偏鄉醫療可及性。
*因應高齡化社會,建立完善的長期照護體系,以減輕醫療系統負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