稚葉觀點|【AI技術的民主化與在地化】 增進科技創新能力,每個人都能成為工程師
【AI技術的民主化與在地化】
增進科技創新能力,每個人都能成為工程師
前陣子,輝達(NVIDIA)因生產AI運算所需的高階圖形運算晶片且品質出眾,而受到大眾關注。在今年二月時舉辦的世界政府高峰會(World Governments Summit)上,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指出:「下一代應學習AI而非程式設計,這樣可以消除技術神秘化,實現技術民主化。」這句話是什麼意思?
◎AI技術民主化,每個人都是程式設計師
AI使用起來非常方便,但正是因為它強大的功能可以做到許多事情,也可能在人權、個人隱私、資訊安全等方面造成危害,例如DeepFake網路犯罪等。所以常有個人、企業或國家擔心AI會掌握隱私資訊,或是成為國家及掌權者監控人民與私人企業的工具。
儘管這樣的擔憂是合理的,但拒絕使用AI可能並不是一件好事,AI的神秘化反而會讓技術掌握在少數人手中。若是只有少數科技巨頭和企業知道如何使用AI技術,並且控制AI發展方向,他們可能會更優先考慮自身的利潤而非社會公益,技術的壟斷也將加劇科技發展不平等,加深AI控制者與受其影響者之間的鴻溝。
黃仁勳認為:「把人嚇到對新科技心生恐懼,讓新科技變得神秘化,讓人倚賴他人來建設這些新科技,是錯誤的。我們應該讓AI更普及,讓大家都能理解AI的運作方式。」透過AI的民主化(the Democratization of AI)讓大家都能了解AI技術與相關知識,可以縮小技術壟斷與個人賦能之間的差距。
AI的民主化需要包括專家、政策制定者、研究人員和公民社會多方共同努力,通過促進開放對話、知識共享和跨學科合作,推廣道德和以人為本的AI,開發者與政府單位可以將這些原則嵌入到AI治理框架中,減輕AI的危害風險,確保AI符合社會整體的最佳利益。
在被問及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應如何應對AI時,黃仁勳建議政府首先要做的,是將本國文化語言和數據編碼到自己的大型語言模型中。像是對於台灣來說,有一些用語跟內容是台灣特有的,為了避免錯誤資訊、讓AI學習和運算出理想結果,開發者需要輸入當地的原始資料,讓AI的生成結果更符合在地化的用法和資訊。
目前台灣也正建立本土AI,例如國科會主導的「TAIDE」生成式AI開發計畫,可以生成更具台灣本土文化特色的結果,並應用在更多層面上,像是撰寫企畫書、行銷文案等用途。
對於企業來說,可以規劃導入AI作為日常工具,例如使用AI整理會議紀錄、設定自動回覆客戶訊息、培訓員工學習AI工具的使用與概念,或以AI分析並預測市場趨勢,在業務與行政層面善用AI減少人工錯誤,提高效率。